[推荐]信用体系建设带来怎样的“反腐想象”

2014-05-08 09:00     相关链接:南方都市报    

 

由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由国家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编制完成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简称《纲要》)已上报国务院,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根据纲要,以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四大领域为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实现了社会信用的全面覆盖。

《纲要》涉及政务、商务、社会、司法四大领域的诚信建设,将政务诚信放在最前面,既用心良苦,又契合诚信的演绎逻辑。政府诚信是社会信用的“定盘星”,信用是政府的一种基础性执政资源,必须倍加珍视而绝不能虚耗透支。如果政府不做诚信表率,其他方面的诚信就失去依恃。

早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建设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共享,推动建立自然人、法人统一代码,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再联系此次《纲要》提出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个阶段目标,每一项工作都明确了牵头与配合的中央部委,权责清晰,可明显看出这次要动真格,要有条不紊地推进,通过法律设计保障信用体系贴地而行。

按照《纲要》规定的时间表,20146月底前提出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的方案。此举的意义在于,当每个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有了唯一的信用代码之后,各项信用信息的整合就具备可行基础,当前信用信息种类多、发布广、整合难、处理繁的局面将会得到有效化解。简言之,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一查便知。由此,便带给公众更多的冀望,比如在助力反腐方面,就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并真正推行,确可推动落实金融账户实名制,有效阻止腐败分子利用假名、匿名账户隐瞒、转移腐败所得,增加腐败的成本和风险,对于预防和打击腐败犯罪,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产生积极作用。当然,前提是要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并在不侵犯公民隐私的前提下予以公开,这样既便于监管部门获悉,也利于公众监督。公众所要监督的不只是官员的信用信息,还包括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等方面的信息,一旦制度平台确立并开放,政府渎职、司法腐败以及官商勾结等行为将受到有效遏制。

国家诚信增加一分,法治就前进一步,反过来说,实行法治的进程,实质上就是建设国家诚信的过程。现代意义上的诚信建设我国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不小差距,只要我们抓紧推进信用立法和信用体系建设,以构建《纲要》为基础,立足法律规束,强化政府带头和公民参与,必能为打造诚信国家奠定坚实根基。 (摘编自昨天《北京青年报》社评)

分享到:

上一篇: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改革发展增添活力
下一篇:  社会信用体系破壳 广东方案已完成征求意见

评论

绿盾在线
×
=合作留言=
绿盾业务合作
×
  • 马先生
    15652211315
  • 黄先生
    156520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