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则西事件是企业家精神的滑铁卢还是分水岭

2016-05-11 09:53     相关链接:成都商报    

  “魏则西事件”在激流余波中渐行渐远。从当事莆田系企业到当事医院,再到监管部门,舆论的反思不可谓不广泛。令人遗憾的是,整个事件中真正的主角之一,那些身处漩涡的企业家们多处于沉默状态,没有成为舆论反思的重点,也没有展现自我反思的勇气。

  可能每一个企业家都不会觉得魏则西的死和自己有关。毕竟,魏则西死于已经“宣判死刑”的癌症晚期。就算是当事医疗机构的医疗事故或者诈骗,相关企业家也会认为那是某个医疗机构的事,可以高高挂起。

  试问,作为一个企业家,在事件本身的医疗责任和法律责任之外,真的就没有更多的社会责任值得反思吗?在这样的沉默状态中,是不是漏掉了某种更重要更珍贵的东西?是的,那就是企业家精神。

  就此而言,魏则西事件就如企业家精神的试金石,将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中国企业家牵扯在一起,暴露出他们共同的特点,或者说共同的弱点,也即在企业家精神方面的某种缺失。

  套利还是创新

  从创造财富、实现利润的角度说,企业家精神归根结底是一种创新精神,即熊彼特所谓“创造性的破坏”。莆田系从江湖游医靠贴性病广告起家,到挂靠大医院门下捞金,再到涉足整形等行业与百度联手圈钱,从中有满足需求,也有破坏,但很难看到真正的创造与创新。

  当然,需要反思的绝不只是企业家。为什么很多国外的民营医院,能够提供优质资源和优质服务,而我们的很多民营医院却只能野蛮生长?

  不得不说,长期以来,在公立医院的垄断格局和各种门槛之下,民营医院缺乏更多的生存空间,须知,民营医院已占医院总数超过一半,但其门诊量却只有总量两成,与公立医院相形见绌。这也是莆田系要借大医院“刷金”的重要原因。

  至于“挂羊头卖狗肉”,与监管漏洞和无力有莫大干系。很简单,当三甲公立医院也可以外包,当百度推广和竞价排名,可以不受《广告法》约束和工商部门监管,资本当然宁愿选择逐利的通幽曲径,摘取那些最容易摘取的低垂的果实,而不是冒着失败风险去创新。要知道,谷歌也不是不想干、更不是没有干过百度的营生。只不过当它这么干的时候,被美国监管部门钓鱼执法处以5亿美元罚金。这逼得它不得不向创新、向未来要红利。毕竟,企业家创新精神不是从天而降的,它受制于现实的制度环境和社会土壤。

  攫取还是分享

  企业家精神在第二个层面的缺失,在于对财富和利润的态度:是攫取还是回报。

  在魏则西事件中,有人总结说:相关资本负责挖坑,等着绝症患者往里跳,在他们临死之前榨干他们家庭最后的积蓄;相关医院负责招揽,为相关资本提供场地、装点门面、贴上金字招牌,免得患者们不相信;百度则负责做假路牌,指引更多患者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聚集而来……显然,这是一种为了攫取的合谋。

  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是财富的创造者和追求者,但绝不是财富的攫取者,恰恰相反,他们可能是财富的分享者。他们的创造与追求,最终是为回报社会。这就是为什么比尔·盖茨宣布捐出98%股份(约580亿美元),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慈善公益事业;这也是为什么扎克伯格夫妇承诺将他们99%的Facebook股份(约450亿美元)捐赠,只为“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不得不承认,中国企业家还缺乏这样的慈善精神。据《2015年中国企业家公益行为研究报告》,超过七成企业家捐赠额为零,捐赠占财富总额比例不到1%。当然,这种状况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中国企业家也在不断分化。比如,2015年4月,马云和蔡崇信以捐赠阿里巴巴2%的股权成立个人公益信托基金,按其时股价总额达245亿元;前不久,马化腾也宣布将捐出一亿股腾讯股票注入公益慈善基金,价值约合140

亿元。这不是一种巧合,而可能标志一种真正的企业家精神的崛起。

  因此,希望魏则西事件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分水岭,改变的不只是某个企业的盈利模式或某个行业的运营环境,而是中国企业家群体的成长生态和行动逻辑。 □

成都商报评论员 付克友

分享到:

上一篇:  别因魏则西事件全盘否定民营医院
下一篇:  11315:解决“莆田系”医疗乱象,建立完善诚信体系更为迫切

评论

绿盾在线
×
=合作留言=
绿盾业务合作
×
  • 马先生
    15652211315
  • 黄先生
    156520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