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招提升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2012-08-23 17:28     相关链接:    

     目前,各种组织形式的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促进小企业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劳动就业,以及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从2005年开始,监管部门就将小企业融资问题提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逐步确立了以“六项机制”和“四单原则”为基础、以小企业专营机构为切入点、以产品研发为重点、以“两个不低于”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出台系列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支持各商业银行加强和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5万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10.8万亿元,同比增长25.8%,较好地促进了小微企业的发展。

  在监管部门的引导和自身经营转型的压力下,各商业银行积极调整战略和市场定位,纷纷设立小企业专营机构,大力发展小企业业务,力争扩大市场份额。小企业业务逐渐成为各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方式、优化客户结构、提高盈利能力、分散经营风险的重要业务模块,随着小企业贷款投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在经济增长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小企业业务的同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比企业贷款平均水平高出近1倍,其中单户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比平均水平高出4倍左右。基于小微企业融资业务存在受经济波动影响大、还款来源不稳定、易与银行体系外的风险交叉传染等特点,商业银行必须充分把握小企业信贷的风险特征和潜在的信用风险,在推进小企业业务发展的同时将信贷资金的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小企业风险特征分析

  小企业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不足。根据工信部等部门2011年公布的划型标准,按照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依据农林牧渔业、工业等19个行业的不同特点对小企业进行了划分。从划型标准可以看出,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同时,从我国小企业的分布情况来看,大多数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加工型企业为多,而科技型、研发型企业居少,导致创新研发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大多数小企业都难以经受宏观经济调控、产业政策变动、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冲击,有研究表明,我国小企业的平均存续期为3年左右,生命周期短。

  二是小企业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由于小企业大多数处于新生期和成长初期,在管理上比较重视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多数沿用家族式管理模式,不具有成熟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三是小企业信贷风险缓释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小企业贷款的主要担保方式为保证和抵押,有的担保机构对单笔业务的担保能力较强,但已担保总额较大,在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缓释方面存在潜在风险;众多银行推出的联保联贷业务解决了小企业贷款抵押品不足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从联合贷款整体来看,在联保体个别成员还款能力严重受损时,特别是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由于存在风险传递效应,容易造成联保体的整体贷款风险暴露显著加大。

  四是小企业信用状况不佳。由于大部分小企业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风险承受能力较差,同时小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数据失真的现象比较常见。小企业总体信用状况不佳,加之小企业信贷需求呈现“短、小、频、急”的特点,这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发放信贷的成本和风险,从而导致小企业的信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五是小企业缺乏符合银行要求的有效抵押物和担保品。由于目前银行的“抵押物崇拜”思想仍普遍存在,而小企业难以提供有效的资产抵押和符合条件的担保。诸多因素往往导致小企业的抵押物或担保成为商业银行小企业信用风险的“雷区”。

  六是小企业服务环境不完善,风险分散能力有限。一方面,虽然目前信用担保服务体系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相对于小企业旺盛的信用担保需求而言,信用担保机构的覆盖面、规模、经营规范性和担保能力等方面还显滞后。另一方面,各级小企业服务平台对小企业的服务不够,缺乏对小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提供、技术扶持和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

  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建议

  基于小企业所具有的风险特性,银行以传统的风险管控方式管理小企业信用风险会面临层层障碍,需要以创新的模式开展小企业信用风险防范工作,综合国内外小企业贷款实践情况,本文认为加强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将有效地提升商业银行的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第一,在金融服务方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一是要注重利用企业非财务信息评价信用状况。利用企业主人品、水电费缴纳等社会化信息提高小企业信用的真实性。商业银行应引入先进的银行微贷技术中的信息交叉检验方法,实现小企业非财务信息内部、财务信息内部、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间的多重逻辑验证,有效提升小企业信用评价的准确性,从而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二是要优化小企业信贷决策流程。由于小企业信贷呈“短、小、频、急”的特点,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减少成本,银行应尽可能地借鉴企业“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将小企业贷款环节“流水化”,实现小企业信贷标准化、流程化、批量化。如中国银行(2.78,-0.01,-0.36%)和中国建设银行(4.01,-0.02,-0.50%)正在打造的“信贷工厂”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小企业信贷的审批效率。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宜采取批量自动审批法、自动审批与专家审批相结合、专家审批法的方式控制风险,采取小企业信用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包括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应用;以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合为一体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小企业联贷联保业务的深化;产业集群、行业协会风险预警等,建立不良客户逾期管理机制,探索开展“不良客户预见率”、“预警客户不良生成率”等考核指标,以加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三是要细分行业,加强精细化管理,提供专业化、特色化服务。如民生银行(5.88,0.03,0.51%)以专业市场命名的专业化支行如水产支行、石材支行、茶叶支行、服装支行等提升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创新举措,通过专业化、特色化服务,银行的业务团队能潜心关注于所在的行业和领域,此种金融服务一方面有利于银行为这个行业研发专业化的信贷产品,在产业链上下游作深度开发,提供集结算、财富管理、企业发展乃至私人银行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创新专业服务方案防范风险;另一方面,银行能有效地把握该行业的风险状况,有效规避大量发展该行业小企信贷所面临的信贷风险。

  四是要发挥“地缘信贷”优势。在小企业金融服务过程中要注重整合和发挥区域营销优势,明晰分支行的功能定位,可将分行定位为大中型企业客户的营销平台,而支行则定位为小企业客户、个人客户的营销平台,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基层网点的辐射和服务功能,通过集中资源,将本地业务做熟、做专,迅速形成区域特色业务,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优势,通过收集小企业的“软信息”,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对财务报表等“硬信息”进行替代,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程度,降低信用风险。

  五是要突破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传统理念。银行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应不局限于贷款业务,而是要深化服务理念,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如意大利商业银行对小企业提供结算、产品市场需求、原料供应等金融和相关信息服务;在国内银行业中,华夏银行(8.73,0.03,0.34%)正在推行将贷前授信调查报告升级为全面金融服务方案。在金融服务方案中,突破只关注风险的传统思维,更多地站在金融专家的角度,根据每一户小企业实际需求,为小企业量身定制包括资金结算、网上银行、上下游客户服务在内的一揽子服务方案。无论小企业是否通过贷前调查,其金融方案都将转入专人跟踪服务,对于暂不具备授信条件的小企业,将由客户经理主动与企业取得联系,跟踪其经营状况,适时重新启动授信业务。此外,应尽可能为小企业提供更多非金融服务,包括财务顾问、法律咨询等,跟踪指导与精心培育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就能在促进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将风险关口前移,全方位、全流程地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创立新型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六是要建立和完善小企业信贷准入和退出的动态管理制度。在发展小企业业务的初级阶段,银行往往侧重于做大业务,抢占市场份额。当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银行应该根据现有信贷进入的行业,结合重点区域的企业以及信贷产品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进入、退出策略。信贷退出机制的构建主要包括建立行业信贷

分享到:

上一篇:  14家石化勘察设计企业取得信用等级
下一篇:  中汽协公布第二批汽车出口企业信用评价结果

评论

绿盾在线
×
=合作留言=
绿盾业务合作
×
  • 马先生
    15652211315
  • 黄先生
    156520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