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政府导演“鬼片”公众好生惊悚

2014-04-04 08:39     相关链接:兰州晚报     作者:小马飞刀

 

据新华社报道,日前,河南省受理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行政诉讼案——洛阳老城区266户居民状告政府违法强拆案。在庭审中,政府为证明拆迁符合民意,出具当地居民张书欣和郭克智来电来访登记表。可原告证实,张书欣已离世13年,郭克智则已去世4年,并直指当地政府造假。

“鬼片”上映,公众受伤。

造假,已经成为社会的毒瘤。一直为四大发明而自豪的中国人,如今正为一些另类的“发明”困扰且耻辱着。所谓的“另类发明”,就是指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造假技术,关于这一点,不想多说,大家都是受害者,没有几个人能幸免。于是有人说,除了假的是真的,真的东西还真难找到。此话有点夸张,但却反映了现实,反映了社会的普遍心态。

毒瘤难除,原因何在。小马飞刀以为,最大的问题出在了政府身上。从信用主体看,社会信用分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其中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石。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政府既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更是公共信用的示范者,由此决定了政务诚信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如果政府不讲诚信,企业诚信就难以做到,更谈不上什么公众诚信了。而官员之所以敢造假,无非是出于三个原因,一是上级部门好骗,二是老百姓好管,三是造假成本低,即使被揭穿也无大碍。当某些官员说着注定要被揭露的谎言时,他们并非不知道谎言的脆弱,但之所以还要做,就不仅是出于侥幸心理,而是出于一种安全感——实际上他们是在很自信地造假。因为对于官员造假行为,一些地方政府并不认为是多么严重的问题,我们没有听说过有多少官员因为造假而被严厉地惩罚过。

托马斯·潘恩说过,当一个人说着他自己不相信的话时,实际上他就在准备着犯下任何的罪行。政府不诚信,反映的已经不是地方执政者的能力和水平,而是底线和良心,是执政者合不合格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其核心就是“削权和控权”,对公权力若不能实现约束,将其有效“关在笼子里”,那么既得利益和政府行为就会成为信用体系构建的最大障碍。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有矛盾暴露,有冲突产生,有分歧出现并不可怕,这正是多元多样利益和价值在寻找渠道相互对话、彼此辩驳。对话胜于对峙,从倾听民众的诉求中改善治理,在回应舆论的质疑中寻求进步,实现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现代行政的基本理念。如果不愿正视、不敢直面,甚至通过造假去掩盖一些问题,最后的结果只能让问题爆发。而这个爆发就是民众对于政府诚信的质疑,就是对于政府失去信任,而这才是最为可怕的。(小马飞刀)

分享到:

上一篇:  杨红灿:新《消法》强化社会诚信建设 倡导理性消费
下一篇:  烟台开展生物医药行业“诚信示范单位”评选

评论

绿盾在线
×
=合作留言=
绿盾业务合作
×
  • 马先生
    15652211315
  • 黄先生
    15652011315